1. 目的:为规范洁净区尘埃粒子检测标准操作规程。
2. 范围:适用于洁净区尘埃粒子检测的操作。
3. 责任:QA洁净度监测人员。
4. 程序:
4.1概述:洁净区悬浮粒子监测采用计数浓度法,既通过测定洁净区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
含大于或等于某粒径的悬浮粒子数,来评定洁净室(或洁净区)的悬浮粒子洁净度等级。
4.2仪器:Y09-9型激光尘埃粒子计数器。
4.3监测原理:空气中悬浮粒子在光的照射下产生光散射现象,散射光的强度与粒子的表面
积成正比。
4.4.1 测试规则
4.4.1.1 洁净室(区)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与其生产及工艺要求相适应(温度控制在18℃~
26℃,相对湿度控制在45%~65%之间为宜)。
4.4.1.2 压差:空气洁净度不同的洁净室(洁净区)之间的压差应≤5 Pa ,空气洁净度级别要求高的洁净室(洁净区)对相邻的空气洁净度级别低的洁净室(洁净区)一般呈相对正压。
4.4.2 测试状态
4.4.2.1 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
静态测试时,室内测试人员不得多于2人。测试报告见厂房洁净度悬浮粒子监测记录表。
动态测试指洁净室已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测试。
4.4.3 测试时间
测试应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30min后开始。
4.4.4 悬浮粒子计数
4.4.4.1 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
最少采样点数目,悬浮粒子洁净度测试的最少采样点数目见下表1。
表 1 最少采样点数目
面积S
m2 |
洁 净 度 级 别 |
100 |
100000 |
300000 |
S<10 |
2~3 |
2 |
2 |
10≤S<20 |
4 |
2 |
2 |
20≤S<40 |
8 |
2 |
2 |
40≤S<100 |
16 |
2 |
2 |
100≤S<200 |
40 |
3 |
3 |
注:表中的面积,对于单向流洁净室,指的是送风面积;对非单向流洁净室,指的是房间面积。 |
4.4.4.1.1 采样点的位置
a) 采样点一般在离地面0.8m高度的水平面上均匀布置。
b) 采样点多于5点时,也可以在离地面0.8m—1.5m高度的区域内分层布置,但每层不少
于5点。
c) 采样点的布置还可根据需要在生产及工艺关键操作区增加采样点。
4.4.4.2 对任何小洁净室或局部空气净化区域,采样点的数目不得少于2个,总采样次数不
得少于5次。每个采样点的采样次数可以多于1次,且不同采样点的采样次数可以不同。
4.4.4.3 采样量:不同洁净度级别每次最小的采样量见表2。
表2 每次最小采样量
洁净度级别 |
采样量,L/次 |
≥0.5μm |
≥5μm |
100 |
5.66 |
---- |
10000 |
2.83 |
8.5 |
100000 |
2.83 |
8.5 |
300000 |
2.83 |
8.5 |
4.4.4.4 采样注意事项:
a) 采样管口宜向上。
b) 布置采样点时,应避开回风口。
c) 采样时,测试人员应在采样口的下风侧。
4.5.1 结果计算
悬浮粒子浓度的采样数据应按下述步骤作统计计算:
4.5.1.1 采样点的粒子浓度
式中:C1———某一采样点的粒子浓度,粒/m3;
C0———某一采样点的粒子浓度(仪器读数),粒/L;
4.5.1.2 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
式中:A———某一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,粒/m3;
Ci———某一采样点的粒子浓度(i=1,2,…,n),粒/m3;
N———某一采样点上的采样次数,次。
4.5.1.3 平均值的均值
式中:M———平均值的均值,即洁净室(区)的平均粒子浓度,粒/m3;
Ai———某一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(i=1,2,…,L),粒/m3;
L———某一洁净室(区)内的总采样点数,个。
4.6 结果评定
判断悬浮粒子洁净度级别应依据下述条件:
4.6.1 洁净室(区)空气洁净度级别表
洁净度级别 |
尘粒最大允许数/立方米 |
≥0.5μm |
≥5μm |
100级 |
3,500 |
0 |
10000级 |
350,000 |
2,000 |
100000级 |
3,500,000 |
20,000 |
300000级 |
10,500,000 |
60,000 |
4.6.2 每个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必须低于或等于规定的级别界限,即Ai≤级别界限。
相关新闻推荐